第十九章 朱高炽即位(1 / 21)
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初十,皇太孙朱瞻基带领北征大军回到北京。太子朱高炽早已身穿孝服,率领文武百官在北京城门口迎接先帝朱棣的梓宫。
看到朱瞻基带着朱棣的梓宫回来了,朱高炽以及文武百官立刻跪拜,一边伤心的流泪,一边连忙上前去扶着龙辇,用来表达自己的哀悼。
接下来就是安排朱棣的葬礼,就是由钦天监选了一个合适的日子,在太子朱高炽的命令下,葬礼由皇太孙朱瞻基的主持。朱棣被安葬在北京天寿山长陵,与徐皇后合葬,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
先帝的葬礼完成以后,新帝就要即位了。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十一,朝廷文武百官上了一份劝进书(劝进书就是劝继任者当皇帝的一种文书,一般就是劝三次,前两次劝的时候继任者必须拒绝,第三次同意即位,请太子朱高炽即位当皇帝,太子拒绝了。
接下来的几天,又有一些人连续上书,太子依然没有同意。一般来说劝到第三次的时候,太子就得同意即位了,但这都第四次了,朱高炽依然拒绝。
大臣们这就纳闷了,于是,他们就上演集体跪在大殿外的戏码,并表示“有进无退,俯伏阙下,伫聆德音”。意思就是:我们低着头跪在宫门口,一动不动,等着太子回话,如果太子殿下您不同意即位,我们就不起来,一直跪在这里。
明代大家默认的继承制度就是这样的,一般情况下由大臣上书劝进太子即位,然后太子婉言拒绝,大臣再上书,太子再拒绝,直到第三次,太子就同意了。
意思就是说我不是不肖子孙,在先帝刚去世就迫不及待想当皇上,是你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劝我,是国家需要我,百姓需要我,我不得已才即位的。就是给新帝一个体面的理由。
不过一般来说,就是三次劝进,前两次太子婉言拒绝,第三次就答应了。这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一个程序。但朱高炽却是第五次才答应,不用猜,这肯定是有原因的,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欲知下回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哈哈哈,开玩笑啦。
朱高炽第五次才同意的原因是:大臣写的劝进书他不满意。
为什么不满意呢?太子朱高炽是一个饱读经书的知识分子,对劝进书的要求自然也是比较高的。
前几次大臣的劝进书是这样的:殿下,您是先帝立下的太子,而且自古以来,立嫡以长就是传统。殿下您当太子期间,监国南京北京二十多年,政绩突出,百姓都非常爱戴您。国家不可一日无主,百姓不可一日无君。太子殿下,您就即位吧。
太子看了这些劝进书,觉得不足以让天下人认同自己最正统身份。劝进书的内容没有写到太子的心坎里。太子自幼饱读经书,对明朝的礼仪、法度都了然于心。他最看重的就是如何才能让天下人认同自己的身份,让所有人没有加以诽谤的余地,不给认留下任何可以说三道四的机会。虽然自己是太子,理应要继承皇位的,但这个劝进书也得写的滴水不漏才同意。所以呢,劝进书没有得到朱高炽的认同,他当然不同意。
这些大臣也不是没有眼力见,他们也都是读了很多书,经历了很多政治事件才混到今天的。大家一看太子一直不肯即位,那肯定就是劝进书写的不太对劲,经过大家一番商议之后,他们又写下了第五份劝进书。
太子朱高炽看了第五份劝进书,当场答应即位。
那么,第五次的劝进书跟之前四次有什么不一样呢?为什么朱高炽看了以后当场表示接受即位呢?
在第五份劝进书里,大臣们把明太祖朱元璋搬出来了。
说《皇明祖训》里,先帝必须传位给直系子孙中的老大。这是太祖定下的规矩,是非常神圣的,太子殿下您必须遵守。还说太子您心怀天下,宽厚任何,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都联名上书请求您即位,您即位是顺应人心和天意,也是表达了对太祖和先帝的孝心。
朱高炽看了这第五份劝进书,写的不错。民心、天意、祖宗之法,都有了,那我就勉强同意即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