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为什么不可能(1 / 3)
不可能!
史修绝对不相信眼前的人是郑板桥,也绝对不可能是郑板桥!
郑板桥会和农民一起耕种、礼贤下士、温润谦和,这些都可能是郑板桥,可唯独年龄不对。
史修虽然对郑板桥了解不多,但也知道郑板桥当官时年纪已经有些大了,用古人的眼光来看,实在是大器晚成。历史上的郑板桥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此后也只是在私塾教书,在三十岁以后因为困顿卖画为生,直到四十岁才参加乡试中举人,再后来中贡士。
中了贡士后也没有立马得到什么官位,反而是滞留京城一年左右图仕进,仍未果;直到年近五十才得了个机会候补官缺,再然后,才当了个县丞……
当然,这只是史修知道历史记载,如果按照这个世界来说,郑板桥应当是在先帝在位时就考取到功名,不久后就得到了官位,并且还很受史修器重。不过这所谓的‘重视’更像是把他当块砖,哪有需要哪里搬。
若眼前这位是真的郑板桥,那他未免,过于年轻了……
岁起见史修久久不回话,拍了他一下作为提醒。史修上前问话:“郑县丞,今年贵庚?”
“这……”哪有人第一次见面这么问话的,郑板桥到底是脾气好,只是愣了一下,耐心回答:“在下今年二十六,已然成家。”
他特地强调了成家,八成是以为史修是要来给他说媒的。也不怪他误会,刚来潍县时,很多人见他年轻又官职在身,前途一片大好,都想给他说媒,他只好次次强调已有家室,一一拒绝。
“你是什么时候中举的?”
这一句问话是在质疑他官位来源不正?
郑板桥还是好脾气地回答:“因父母期望,自幼读书一心求仕,也是运气好,二十岁中举,等了两年承蒙先皇恩泽,做了地方官。在范县干了三年,刚调来潍县不久。”
二十中举,两年后得了后补官员职位,三年后又平调——按照这个说法,他的仕途只能算是稳当,也不算特殊,更不是平步青云的那种,唯一可喜就是他年轻,还有未来。
乔凌歌见他们这样问,本以为史修是在调查什么,可看史修一脸诧异的样子觉得也问不出什么了,于是主动上前说明情况。
“听闻潍县有灾情,陛下特派密使元大人前来查看灾情并运送粮草,只是我们的粮草在路途中已经分给了灾民,眼下只能记录情况待回丰都再上报。”
听说是丰都特派的官员,郑板桥立马严肃起来,当下放下袖口整理衣冠向史修行礼:“有失远迎,还望见谅。臣并未收到旨意,大人能否出示证明,也便于臣登记招待。”他虽然语带质疑,但是礼数很到位,要求合理,让人生不起气。
史修出示了那块令牌:“因陛下担心灾情有异,所以此事没有大肆宣扬。我只是负责调查的人员,另有安排赈灾送粮的官员,他们比我先出发,应该到了吧?”
“还没有见到赈灾送粮的官员,但确实有消息,应该在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