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美芹(1 / 2)
史弥远虽死,但朝局的更换还远没有停止。眼前赵昀最想对付的人,就是夏震了。殿前司毕竟拥有七万大军,把持临安京畿重地,不可让如此卑鄙小人掌管。但自己也曾答应对其既往不咎,若是食言,则有伤信用,恐怕其他朝臣也会人人自危。
退朝之后,赵昀立即传旨命张令午、毕承节、李继伦等集合曾经跟随自己游猎的那百余少年。众人集结于宫门之外,眼看赵昀亲自走出们宫门,无不欢欣涌动。
一直以来,赵昀周旋于朝廷禁宫诸般势力之中,多是虚情假意,逢场作戏。唯有面对这一班旧日伙伴时,才真心觉得意气相投,肝胆相照。如今久别重逢,一时间心绪激动,也不顾皇帝身份了,跳上一个石墩,振臂高呼道:“众位汉家好儿郎,奸臣已死,朝纲重振。请诸位与我一起杀敌,收复河山!”众少年高呼万岁,声闻数里。
紧接着,赵昀带着这百余人直趋殿前司,当众宣诏升张令午为殿前司都虞候,将这百余少年全部调入殿前司担任中层军官,原职诸人全部调往步兵衙门。这样一来,便是直接把夏震给架空了,以后殿前司等于实际由张令午统领。夏震见识过官家的雷霆手段,伏在地上大气也不敢出,只能任由自己的亲信党羽被调往别处。
而后赵昀又命毕承节担任侍卫马兵衙门都虞候,命李继伦担任临安府参军,这又是让两人牵制杨谷、杨石二人。这二杨虽是外戚,但才干手段与史弥远不可同日而言,本身根基也不甚牢固,基本上也是被皇帝派来的心腹所架空。之所以让他二人坐这位置,一是为了安抚太后,二是把他们推到台前去制衡史党。
史弥远的侄子史嵩之时任京湖制置使,主管荆襄防区的军政大权。赵昀遣使加封史嵩之为紫金光禄大夫,原职安堵如故。史嵩之上表谢恩。
至此,新君实权在握,朝廷虽经历巨变,但不出一日便稳定下来。算来这场政变只死了史弥远一人,朝野市井议论纷纷,说这位年轻官家行事雷厉果断而又老练稳重,颇有太祖当年陈桥兵变之风。
第二日早朝,亲政的赵昀迫不及待就连议三事。
第一,十月的乡试科举马上改试题,不再考察理学,改以经世济用之术;
第二,向全国所有官员征集策论,试论国之弊;
第三,练兵选将,整备军力。
如今朝廷官员大多仍是史弥远旧党,且崇尚理学空谈之风,缺少实干之才。赵昀要扭转风气,整顿吏治,必须启用一批务实有能、热忱为国的新人。因此从两处着手,一是科举网罗人才,但新晋的举人、进士毫无为政经验,尚需时日培养,不经三五年历练难以担当大任,故而要从现有官员中选拔实干之人。这些官员中德才兼备之人不少,只因不愿意攀附史弥远大多饱受冷落。因此要形成一股势力取代史党,拔擢寒微就是最为迅速有效之法。
至于练兵选将,赵昀早就与张令午等人谋划已久。如今的军队纪律涣散,武备松弛,不堪大用,如果不重新招募训练新兵,则北伐无异于痴人说梦。赵昀命张令午参照岳家军的练兵之法,重新从民间选拔敢战之士。为防大肆扩军扰民费财,首先行文两浙就近招募战士,只选淳朴诚实的农家子弟,油滑狡黠者不收,白皙文弱者不收,家中独子者不收,选材贵精而不贵多,浙东浙西两路共募得五千余人,就在临安城西扎营训练,号为殿前新军。又诏令两淮、两浙、福建各路武官上京准备考校,择武艺优异者留京重用,作为殿前新军的基层将官使用。
照理杨太后还在垂帘听政,但赵昀已经将诸般事务分派妥当,井井有条,太后也无甚可说,只有点头准奏而已。且说过了数日,各路官员的策论陆续呈到圣前,赵昀粗略一看,大多是指责史弥远的秋后算账之论,也有少部分论述国贫民弱之根源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