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校园(1 / 4)
我们村的小学是完小,在那个片区算大的。乡下也没有幼儿园那种机构,附近上学的适龄儿童也没有多少,于是我上学前班的时候是和三年级挤一个教室。
其实我上学的时候学校生源就开始了减少,不过那时候学校老师还是有十几个,学生也有四五百人。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城市打工,人员流动也从农村到城市。在城里打工的父母就想把孩子也放到城市上学,让他得到更好的教育。就这样,学校里的老师也一个个被调到城市里去,学生也去了城里上学。
学校里不仅有我们附近就读的,还有很多邻村的孩子。因为我们的村子的地理位置很好,离镇上就三四里的距离,其他村子在山里面,自然学校建设得要好得多。
快到上学时间了,母亲早已帮我准备好崭新的书包,新的文具。吃完早饭她帮我背好书包,背着我到学校里去。
路上见到熟人,“小七,去上学啦?这么大了,还要妈妈背,羞羞……”
我把头背过去,没理她。妈妈随声应和着,“是啊,放在家里没人管,倒不如早点进学堂。”
我们家离学校很近,走路只要四五分钟的路程。学校是一个高地,两边入口都修了一个长长的坡道。
妈妈把我带到校长办公室,“这孩子以后麻烦校长多照顾,在家里调皮捣蛋的,叫老师们好好管管……”
校长姓王,与我母亲同姓,按照名字追根溯源,她们是一派传承下来的。在之后的学校学习时光,确实是对我有很多的照顾。
“在学堂里好好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随后她就回家了。
之后校长把我领进教室,给我安排了课桌,让我等老师来上课,我跟着一起学就行了。课桌是木质的,做工粗糙,有两个桌膛,桌面刻满了涂鸦。教室有四个窗户,窗户是用棍状的木头一根一根填上的,像栅栏,没有玻璃。前后各有一块黑板,用黑色的油漆刷的。我们学前班坐在靠窗户的一列,总共就十个人。旁边是三年级,也就十几个人。
由于一二年级人数较多,所以各开了一个教室,在我们隔壁。
三年级的课桌是自己从家里带的,一二年级也是。我们学前班是两个人一个课桌,和课桌一样,凳子也是长条形的,俩人坐在一起。
我的同桌叫陈林,是个男孩儿。他一天到晚有说不完的话,叽叽喳喳跟个小鸟儿一样烦人。上课的时候我们经常在一起聊天,经常是他挑起话题。
我的后面坐了一个女孩,我认识,是我们村的,他叫邵琴。她父母去外面打工了,跟着外公外婆生活。外公外婆是我们村出了名的劳模,头发早已花白,脊背也弯了。
最后坐的是呆哥,他的事迹全校皆知。三年级的经常笑话他,“你看你,现在还坐在那边,本来都要坐到隔壁去上二年级了……”
他留了两级,因为考试总考不过,一到十的阿拉伯数字不会写,名字也不会写。
他和他二叔一样,智商有点问题。他二叔经常沦为村里男人的调侃对象。拿着十块的纸币和一块的纸币问他哪个多一些,他分不出来。你同他讲话,他的发音也是含糊的,就像喉咙堵了什么似的,总之跟他交流起来很困难。不过他的爷爷和父亲倒是正常些,说话交流起来是没毛病的。他的父亲还到上海打工去了,几年后盖了村里第一个水泥钢筋结构的房子,也是当时村里占地面积最大的新房子。
开始上课了,老师带着课本走进教室,在讲台前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