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翰林(2 / 3)
但即便祝青萝暂时还没有去,也有书院几位还没有成家的年轻先生默默收拾了包袱——人家书院都修好了,学生也招那儿了,倘若不安排几个懂科学的老师过去,难道让状元郎去教孩子们四书五经吗?
至于状元郎收到了这几个年轻先生的心情,就不必言说了。
新一届进士在各自的岗位上干得如火如荼,而全国上千个县的主官也刚刚做完吏部三年一次的考核,按优良中差定了次序,又根据中央的通知,各自都有一篇政论送到了京中,徐影找了几个翰林院的老儒生把政论也分了个优良中差出来,自己看了几篇被儒生们重点推荐的,比照着吏部给的考评结果,点了几十个县令的名,让他们先后入京。
这自然是为了升官用的,因为那几十个县朝廷都另外安排了人去主持工作了。
于是奉旨进京的一干地方县令,一个个激动得内心狂跳。
卷王之国,升迁还是要谈考试的,而一顿考试之后,徐影把其中一半的人都现场贬了。
理由是交上来的政论和现场考试里展现的水平差距很大,众所周知,汇报材料要自己写,连汇报材料都弄虚作假的,推定吏部的考评也是假的,滚吧。
这要是暗箱操作或许还能有人多跑几个衙门想点办法给陛下求求情,可是当事先有准备再交上来的政论和现场写的文章整理了贴出去之后……
原地社死:)
贬斥一个进士出身的官员不会写文章的严厉程度就如同质问后世一个考上了清北的学霸高考成绩是作弊来的,还有脸申辩?
自然了,以这个时代的百姓受教育程度,也不是所有的县官都是两榜进士,也确实有不太会写文章但对当地的治理效果还算不错的能人,这种徐影也召了一部分进京。
那就实地考察——就让长安县令整理几场官司,让那些敢说自己不会写那些文绉绉的材料但是当地风评非常好的官去断案,倘若能断得有理有据还照顾了老百姓的心情,也升官。
这样一通闹下来,贬官的,平调的,升官的,几家欢喜几家愁。
但升官升得也很克制——已经干了好几任的县令往上无论是升知府知州,还是就留在六部里做堂官,倒是都没什么限制,但上次科举考中的一干人等,最多就是换了个更好更大更考验行政能力的县,升知州知府那是没有的,留六部具体某个司里干六品主事也是没有的。
吏部尤尚书来问过徐影的意思,徐影说至少要干两届县官,大县小县都要经历过,往上走才能让人放心。
干过县官和没干过的区别有目共睹,干一任县官和干过好几个地方的县官的工作能力也天差地别,尤尚书也就没好非和徐影抬这个杠。
嗯……没有抬杠还有一个原因是,徐影留了几个非常出色,干过一届县官然后对几乎所有局面都对答如流的年轻人进翰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