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李泰监国(1 / 3)
贞观七年起居舍人在‘起居注’写道:贞观七年之秋,长安号巨舰,于长安江畔首次下水。朝野百官,及京城黎民,皆汇聚于长安码头,共襄盛举。此巨舰乃大唐首艘蒸汽船,图纸出自沈无忧之手,其制造之精良,气势之宏伟,令人瞩目。
是日也,碧空如洗,江水波光粼粼。巨舰长安号,钢铁之躯熠熠生辉,映照于江水之中。船身上下,钢铁骨骼铮铮,承载着大唐之技艺与气魄。百姓观之,欢声雷动,百官亦瞩目以视,惊叹不已。
巨舰长安号,既显大唐之富强,亦彰显蒸汽动力之新技。五台山所制蒸汽涡轮机,运转自如,如龙吐息,推动巨舰破浪前行。
在今年冬季降临之前,举世瞩目的长安号终于正式下水。一万三千多人,历经十五个月的辛勤努力,这座超级移动宫殿终于得以展现其壮丽的身姿。长安号的长度达到了惊人的50米,而宽度也接近13米,这已经是河船建造的极限尺寸,若再大,江面将无法承载其伟岸身姿。
沈无忧给的本来就是郑和宝船的图纸,所以长安号在海面也能上展现了无与伦比的魅力。作为大唐首艘蒸汽船,它凭借强大的蒸汽动力系统,全速航行可以达到19节。这艘船和烟云号相比更加娇贵,只能使用经过处理的煤炭,对燃料的要求更为严格。
长安号的船体设计独特,结构坚固,能够承受海浪的冲击。其船体采用高强度木材,经过精心设计和制造,具有出色的抗冲击能力和稳定性。这种设计使得长安号能够在汹涌的海面上保持稳定,确保安全和舒适。
此外,长安号还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设备,与其他中型河船不同。这个指南针设备可以准确地测定船只的航向,帮助航行者在大海中保持正确的航向和航路。这一设备的配备极大地提高了长安号的航行安全性和精度,使得航行者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复杂的海洋环境。
长安号的下水仪式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百姓们纷纷涌向江边,争睹这座雄伟的船只。当长安号缓缓滑入江中,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这是大唐的骄傲,也是大唐航海事业的一大里程碑。
离冬季的来临只有短短的几周了,制造署他们已经没有多余的时间为长安号进行调试了。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他们必须赶在冬季之前,让长安号准备好迎接它的首次航行。
这次随行的舵手是经验丰富的苏文杰,他面对的挑战远超过其他船只的舵手。长安号的船体宽度超出了常规船只的几倍,在一些狭窄的河段,几乎要贴着两边的河岸才能勉强通过。
江面上的不便首先来自这艘巨舰的尺寸。长安号的庞大身躯使它在通过河流时产生了巨大的旋转力,这就需要舵手精准地掌控舵盘,以避免船只原地打转。而舵盘的重量和尺寸都远超常规船只,每次调整都需要耗费苏文杰大量的精力和体力。
其次,由于船体过于宽大,长安号在航行时很容易受到河水的流速和涡流的影响。这些不稳定因素使得船只在一些关键的河段上颠簸不已,给舵手带来很大的困扰。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比如突然出现的浅滩或者暗礁,舵手需要迅速做出反应,否则可能导致船只受损甚至翻覆。
此外,由于贴着河岸航行,长安号经常需要避开突兀出现的树枝、礁石等障碍物。这就需要舵手时刻保持警惕,时刻调整航向,以确保船只的安全。同时,由于船体宽大,长安号在转弯时需要更大的角度和空间,这也给舵手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长安的大臣们即将启程前往泰山郡,留给苏文杰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三天。这次随行的官员接近两百,其中三品以上的大臣都接近百人,这是大唐的一次重要出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也逐渐显现出来,因为时间不等人。冬季即将来临,泰山早已做好准备,文书也在一个月前向泰山郡下达。
当长安号的船体在晨曦中逐渐显现时,人群中响起了一片赞叹之声。这艘河船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尤为壮观,金色的船体熠熠生辉,彩旗飘扬。大臣们踏着登船的台阶,一步步走上甲板。他们惊叹于船上的设施和装饰,纷纷表示赞叹和敬意。船舱内铺满了厚厚的绒毯,供大臣们舒适地休息和观赏两岸的风景。
然而,对于这些久居长安的大臣们来说,这艘船的规模和构造都远超他们的想象。他们习惯了乘坐那小巧而平稳的船只,而长安号的大尺寸和复杂的结构让他们感到陌生和不安。首次见到这艘巨舰,不少大臣的眼中流露出惊讶和敬畏的神情。
随着号角声响起,长安号缓缓启动。蒸汽机的轰鸣声在河面上回荡,推动着船只向泰山的方向驶去。大臣们站在船头,目送着长安城逐渐远离视线。他们面对的不再是平静的河水,而是未知的风险和挑战,毕竟长安号还没有经过最后的调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