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官是官,吏是吏(3 / 5)
读书人想要金榜题名,必须要下苦功夫研读新版的《四书》。
也就是,儒学经典开始有不同的版本。
民间收藏的无删减版,和官学编印的理学版,那是差别巨大的。
比如在后来的官学中,无删减版的“民贵君轻”、“从道不从君”的主张被阉割了。
取而代之的便是主张“遏人欲而存理”、“三纲五常”的理学版。
到了元朝元仁宗时期,朝廷明确规定,科举考试的出题范围,只能限制在理学家改编、注释的《四书》之内。
也就是,宋朝从教育上开始确立理学的唯一性,而元朝从科举上开始确立理学的唯一性。
虽然元仁宗继承了宋理宗独尊理学的思想。
但是,在元一朝,科举取士只是元帝国,拉拢南方大地主、读书饶手段。
科举考试时开,时关。
也就是,蒙古大贵族并不太认可宋朝科举,认为那些考试出来的理学家们,虽然乖巧听话,但又过于迂腐,不如底下实干型的吏好用。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那些苦读理学“圣学”的进士们,写得一手好字,文章更是华丽无比,能善辩,噼里啪啦的。
但有一点不好,脑子通常不好,严重脱离实际。
特别是到霖方上当官,对地方治理一窍不通,对业务是半点不懂。
无奈之下,绝大部分官,都要依赖庞大的吏。
所以,元帝国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从吏中选拔官。他们希望通过考核,在庞大的吏中,选拔出能力出众的官。
因此,吏部便成为六部中最有权势的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