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四谏官的努力(1 / 2)
机会都是留给没有准备的人的,机会的到来似乎就是命运对他们的捉弄。有准备的人往往都得不到机会,他们只能陷入深深的苦恼和怀才不遇的惆怅。当仁宗皇帝酝酿改革的时候,范仲淹他们正在西北打仗。等西北战事平稳,大元们都纷纷还朝的时候,范仲淹根本就不想回开封。范仲淹上呈朝廷说,自己主张的是积极防御战略,实现这样的战略意图需要时间,只有在更长的时间纵深上才能看到积极防御战略的效果。但这只是冠冕堂皇的说辞罢了,范仲淹的内心知道,他对返回开封政局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他惧怕朝堂之上一张张被涂抹的脸,和那一具具皮囊下叵测的心。这是他不便说出口的。
对于“庆历新政”,范仲淹和韩琦是根本没有条件准备,但谏院的谏官们却在开封紧锣密鼓的积极筹划。请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们是谏官欧阳修、余靖、王素以及后来加入的蔡襄。阻止夏竦回开封担任枢密使,不可能是一个偶然事件。如此之多的举报信纷至沓来,把很多传播路线隐秘的事情写的栩栩如生,这一定是有密谋、有筹划的集体行动。夏竦当然是一个自我意志很强的人,个人私欲也很强,行事也很讲究手段,论心狠手辣是这帮文人斗不过的。但枢密使如果是晏殊,情况就不一样了,这老头有一个冷静的头脑,对事情常保持默然,还经常采取一种置身事外的态度。谏院的这一系列操作显然都是为了范仲淹和韩琦成为枢密副使后不被钳制做的准备。从此,朝堂之上四谏官得到了很多文人官僚的尊重与钦佩。
四谏官阻止夏竦,吕夷简睁只眼闭只眼,吕夷简和范仲淹不是一路人,对于范仲淹这样的文人他只是讨厌,但对于夏竦这样的人,他分明也是惧怕的。这样的暗黑高手靠得太近也免不得过招,他们自己也惧怕无底线的手段。这些手段君子自然是不会用,吕宰相也放心些,虽然君子的做派也让人感到不适,但还是比小人在身边更安全。事情的发展往往很有趣,小人往往都是小人扳倒的,因为非正义的人是不能团结的。
但令吕夷简万万没想到的是,四谏官阻止夏竦后,也没有放过他。显然吕夷简低估了正义的力量和这四谏官要为大宋改革创造条件的决心。吕夷简身居宰相二十余年,事事都需要谨慎、周密,他确实也做到了。从乾兴元年(122真宗驾崩,年仅十三岁的皇帝赵桢即位,刘太后垂帘听政,吕夷简拜相,他一方面要处理国政,一方面要防止不明国政又权力欲熏心的刘太后胡作非为。
老太后刘氏确实是一个手腕毒辣的女人,也许对此需要报以一定理解。女人会年老色衰,又不能靠才学叱咤风云,再不阴险毒辣,如何在妖风四起的宫廷里站到权力的顶峰?太宗这一脉作为男性的这一面似乎一直不佳,成年的男丁非常少,每一代选继承人都存在大问题。赵桢这样的皇子是宫里的稀缺资源,但他并不是刘太后所生,得宠的刘太后将赵桢养在自己身边,并严密的封锁他亲生母亲的消息,直到他的生母李宸妃死,他都一无所知。这种反人性的女人岂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李宸妃薨后,刘太后还要秘密发丧,从宫中侧门抬出去安葬。
但这时吕夷简站了出来,问刘太后:“最近宫中有丧事?”
刘太后高傲的回答:“宫里死了一个宫女这样的事,宰相府也要管?”
吕夷简镇静的说:“死了一个宫女自然不归中书省管,但如果身份特殊中书省自然是要过问的。”
刘太后开始慌张:“一个宫女有什么特殊?吕卿多虑了!”
吕夷简说:“没有什么事是可以隐瞒过身后世的,为刘家有后,为当事者留下全尸,不得不考虑周全呀!”
刘太后沉思,李宸妃遂按皇后之礼,棺椁内充满水银安葬。之后,不出吕夷简所料,仁宗皇帝果然知道了这一切,看到了生母穿着皇后衮服的棺椁,才平息了杀心。可见吕夷简在拜相之初也是有气节的,行事能力也可见一斑。明道二年(133,刘太后崩,仁宗皇帝亲政,吕夷简摇身一变又成为了仁宗皇帝的近臣。仁宗皇帝和吕夷简商量把那些刘太后的近臣统统赶出去。宣布结果的那一天,吕夷简居然也榜上有名,这让吕夷简完全不知所措。原来是郭皇后提醒仁宗皇帝:“吕夷简只不过会来事罢了,他那时难道不是对刘太后言听计从?”可怜的郭皇后根本不知道朝堂上人心的很毒,吕夷简经过了这次短时的罢相,再回来就成功的完成了废后的目标,甚至还让郭皇后死于非命。可见吕夷简有多狠毒!景祐三年(136,范仲淹对这个把持朝政、培植党羽的权相忍无可忍,给皇帝上了一个《百官图》,意思是这满朝官员都已经成了吕夷简的党羽,结果又是范仲淹完败,被贬出京。
在阻止夏竦拜枢密使,罢权相吕夷简的事件上,谏院和御史台是配合默契的。谏院的长官称为知谏院,御史台的主官称为御史中丞。这时的知谏院是蔡襄,是天圣八年(13的进士,与后来的米芾、苏轼、黄庭坚并称为宋四家的大书法家。御史中丞是王拱辰,是天圣八年(13的状元。谏院和御史台的工作性质差不多,御史中丞、知谏院、翰林学士、三司使都是进入两府宰执班子的后备人选。
这四谏官决心一战到底,庆历三年(143,他们又联合推荐范仲淹做参知政事,但范仲淹就是推辞不就。之后的两个月,四谏官又集体发力把时任参知政事的王举正给赶出了朝廷。这下范仲淹不就也不行了。时过今日,再次回望“庆历新政”,四谏官真是应该永载史册。
一次余靖也问范仲淹:“陛下是真的支持我们改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