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从风风雨雨中过来(2 / 2)
大女儿杜梅先在新桥街头,群众饮食店隔壁,衢县素菜公司左边,摆摊卖米豆腐摊。
梅先妈在路边挑着担,走街串巷,卖番薯,非常辛苦,
大米饭是吃不上了,全家人天天都吃番薯过日,番薯只能充饥,不填肚,也没有营养。天天夜里都像放鞭炮似了,响个不停。
全家人日子过得非常艰苦。那时候也没办法,把第三个女儿明先送到下余村,给邵金莲家寄养。虽说是寄养,谁知之后就没有回城了,户口也就落到发下余村,成了乡下人,二十多年后才回到了城里,其实当时为什么把她送到乡下大姨家寄养的初衷,几十年后回意起来,总是不明不白的,说不清,道不明,按理来说,困难时期度过了,也应该回到城里来了。
有一种说法,把明先送到下余村是给大姨的儿子,黄牛做媳妇的,但这种说法也不成立,因为之后进行乡村户口普查的时候,不是姓吴,而是随大姨家的姓,叫余明仙,姨嗲已经把她作为自己的养女来看待了,后来余家家谱也证实了这点,没有这层意思。
以前的同事,朋友,同学时不时地会来看他,谈起过去发生的一些非常深刻,一生中难以忘记的过去。年纪老了,眼前的事情很快忘记,对过去的事情记的很牢,到了无法自己行走的时候,整天趟在床上,想着想着,曾经的一幕幕浮在眼前。
记得在衢州快解放的时候,曾在杭州待过一段时间。
杭州人杰地灵,抗战时期各种极端人物出没,而抗战之后的杭州就更是复杂了。三年的解放战争开始后,为迎接全国的解放,在杭州萧山湘湖师范学校,建起了党的秘密活动场所,为保护和营救爱国师生以及为解放战争积极培养人才,在党内,湘湖师范成为了一所革命红色学校。
他凭着自己由来已久的一种求学,求知的迫切愿望,并随着解放的一股潮流,在一九四八年初投入到湘湖师范念书了。也是时代给予了他这一次难得的机会,了却了他多年的心愿。
对这所学校的背景情况,他是知道的,他至所以要去这所学校,除了能够享受全免学杂费还有一定的伙食生活补贴的优越条件之外,最关键的一点是这所学校是适合自己这样出身的人,也是针对自己这样的人设立的。同时,这种机会对他来说,是他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十分的难得,可遇不可求。
尽管难得的机会,但真要去,也不是很顺利,因为他已经有了家,已不再是年青时的那样,来去自由的人,责任和理想要进行理性的选择。
在决定应招湘湖师范读书之前,整个家庭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纠结,当然这种纠结不是来自梅先妈,梅先妈在他面前是别无选择的,他决定了的事情,她从不干涉和发表意见。
这种纠结是来自于他的父亲,他父亲是不同意他远离家乡外出读书的,并不是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而且担心他受不了制约,闯出什么事来,毕竟是个有家室的人了,而且已经有了梅先,这种纠结并不是一昧地反对,尽管反对的成分多一些,但反对的不是十分的坚决,这主要原因是他到这个时候还没有个出身,没有个固定的职业,也因为这学校是全免学杂费并且还有生活补助。
来自这两方面的因素,他的父亲有点犹豫不决,去与不去似乎都有道理。在这个犹豫不决的时候,老人家就想征求一下家里的其他二个儿子的意见,以决定取舍。三个儿子都已成人了,二个已经成家,最小的老三也毕业了。老三自中学毕业之后天天都活跃在社会上,偶尔坐下来和他说说话,谈谈天,从他口里说出的一些话,很多的理论,道理都是时局要害,长大了,懂事了,觉得关于老二,是不是要离家外出去湘湖师范读书的事情应该问问老三,或许老三会有一番不同的说法和见解。
老人的老思维,在他向自己得出来要去湘湖师范读书,首先就把老大叫到了家里,谈起了他去湘湖师范读书的事情,希望老大能帮着拿些主张。老大似乎对湘湖师范有些了解,但他没有表态。不知道他不想表态,还是不知道怎么表态。按理来说,父亲征求兄弟们的意见,老大首先应该拿主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