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城乡的差别(2 / 2)
晚饭吃过香珠就到岳老三家里去,杜梅先也到自己家里,杜善也正好到了中河沿。
每天都是这个时候,也不管有事无事,杜善都要到中河沿来陪母亲,来的早,母亲肯定炒个菜,要让他喝点酒。有事做事,无事一人坐在旁边拿着一幅朴克通关。
“善,听向阳妈说,今天下午的时候,有三个从龙游塔石来的人,到中河沿来找你,年龄在三十多岁,估计等一下她们还会再来。”梅先妈对儿子说。
“从龙游塔石来的,我知道是谁了,这个人,伯看见过。我在龙建工作的时候,在塔石乡造粮库时认识的。她以前到过一次中河沿来,那时候我还没有成家,还住在中河沿老平房里,中河沿三圣巷十二幢造起来后,就没有来过了。现在她来找我,肯定是从老地址问过来的。已有十多年没有碰到过,怎么会来找我,我想有可能遇到了什么过不去的坎,在衢州城里也没有认识的人。”杜善一边在通关,一边和母亲说。
梅先妈又问道“以前听你伯说起过,你在龙游塔石造房子的时候被楼板砸了一下,虽然性命无忧,但伤到了筋骨,在塔石卫生所里住院,卸善接到电话就赶到了塔石卫生所,你伯第二天也赶了去,时间长了,我有点记不起来了,现在闲着也是闲着,你说给我听听,你初中毕业下放在上大门,担心长期务农不是个长久的事情,就到下余坞学木匠,上调了之后到龙游建筑公司,之后又是怎么调到zz市公交公司的。”
杜善小学毕业时,衢州中学没有招生,这一耽搁就是三年。到了一九六九年三月的时候,衢州一中开始了招生,他就和卸善一同到衢州一中上初中了,兄弟两人同一个班,过了两年就毕业了。
那个时候,初中毕业生都面临着四个面向,支工,支农,支边和继续上高中。当时对于四个面向是由学校里统一分配的,老师到家里来走访,征求一下家长的意见,也就是走个过程,家长只能服从学校里的安排,学生听老师的,所以家里也没有协商一下,反正不能自己决定的事情。
于是学校里就决定让杜善支农,卸善支工。
支农自然会艰苦一些,杜善毕竟比卸善要大三岁。
对这个决定,父母和兄弟姊妹也没有多说。
那时杜梅先已经是衢县机电厂里的正式职工,卸梅先在樟戴街支农,轮到他们两个人,也必须要有一个支农,一个支工。
虽然家长不能决定哪个儿子支农,哪个儿子支工,但父亲在老师到家里访问之前问过老大,杜梅先也没有说由哪能个弟弟去支农,不是没有主见,而是不想管,随便哪个弟弟支农都可以。
这时父亲到了叔叔家里,问起了这个事情,叔叔和婶婶都说,大一点的到农村里去,这是应当应分的事情。在老师家访的时候,老师征求家长的意见,父亲就把这个意见说了出来,于是就定了下来。
有关决定支工,支农的事情,杜善和卸善两个人谁也没有说什么,初中毕业的时候,卸善还才十五岁,杜善也刚刚过十八岁。杜善头脑灵活,做什么像什么,就是不喜欢读书,而卸善的体力远不如哥哥,到井里挑水都是拣小水桶的挑,挑一担还不如杜善大半担,个子也没有哥哥高,在砂石厂柴埠头挑砂,发来的牌都是缺角的。
初中毕业后,杜善就分配到了上大门务农,卸善分配到衢县陶器厂里做学徒。
衢县陶器厂的工作也不比农村里容易,何论是三伏天,还是三九严寒,双手都是泡在冰水里作业的,夏天睡的房间就像似蒸笼,上班的第一年夏天连一顶蚊帐都没有,不是没有蚊子,而是没有钱买,单位里也不可能有公共用的蚊帐。
衢县陶器厂也处在农村里,蚊子还特别的多,夜里睡不着,白天上班的时候都是半睡半醒的。冬天睡觉会好一点,但是早上起来绵被上都是白雪,而双手都已经裂开了,还没有一双保暖的手套,双脚都是冻疮。每个月发来的工资,自己只留一块钱,全部上交给了父母,杜善时不时送些米来接济伙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