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咏絮“堂上燕”(1 / 3)
自家小姐爱绘画,尤其是名刹古寺风格的壁画,丹蔻第一眼想到的则是刺绣。
春日的晴滟里,铺了绣床在水阁石栏杆前,照着小姐的画绣一幅花红柳绿宴浮桥,欢声笑语里秋池也是鲜活的。
“我又不会。”青梅自捧着茶,倚栏花丛坐着。
姿态惬意。
身边杨柳垂下万千绿丝绦,桂蕊香糕掷向水面,引得游鱼浮上来接喋。
“不会?不会,还来吃我们问小厨房要的面点。”一时间,群情激昂。
丹蔻便来拉她。
“罚你给我们穿针引线。”顿了顿,又说,“看好了,我要这个颜色——”
想到这里,青梅神情晦暗,可这些如画的场景都随着丹蔻的香消玉殒而销声匿迹。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
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永平求法样“。汉明帝遂派使臣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东汉国都洛阳,高僧被安排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
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大概是自小受此熏陶,太师府的小姐抄写经书皆是一笔端庄雅丽的簪花小楷,是学的晋朝卫夫人。
传说卫夫人是王羲之的少时老师。能当得起书圣王羲之的老师,可见卫夫人书法水平之高。后人对卫夫人的书法评价非常的高。
唐朝的书论家张怀瓘,他写的《书断》里评价卫夫人卫铄,说她的书法“碎玉壶之冰,澜瑶台之月,宛然芳树,穆若春风”。而冯太师几个少爷小姐的一笔字,皆出众,大概是自小抄写佛经打下的基础。
时年抄写佛经,全是端正楷书,从恭敬中透露出礼佛的虔诚、严谨。而他们的字画,皆是师从治学严谨的陈郡谢氏谢家女。
陈郡谢家因淝水之战而名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