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章 意兴阑珊(3 / 3)
《新唐书·食货志》记载了贞观年间米价最便宜的时候每斗只有四五钱。乍一看上去,觉得大唐贞观年间的生活真好,物价这么便宜。但是,物价便宜比物价贵更“伤人”。
一斗换算成后世的重量大约十二斤半,换算成唐朝的重量,大约在八斤左右。
八斤的粮食才四五钱,是什么概念?
大唐粮食亩产百斤左右,也就说种一亩地,一年的收入也就五六十文的收入。
人可不是光吃饭就可以了,对于百姓来说,所有的收入,都取决于土地。
所以所谓的盛世,百姓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幸福。
而粮食价格的低廉,严重影响到了百姓的积极性。粮食的价格较低,所以让许多百姓都不愿意耕种,米价的高低严重影响到了百姓的积极力。
到高宗时期,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
要知道贞观后期,到李治继位之间,大唐可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天灾。
对于市场来说,一种物品的涨价,是因为供大于需。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样一来,百姓不就富裕了么?
事实上并没有,就和后世房价暴涨是一个道理。
因为房价暴涨,让很多拥有房子的人资产也暴涨。
但是那些都是虚的,毕竟房价涨了,房子还是房子,必需要留来居住的。
真正富的是那些炒房的人。
粮食也一样,古代百姓除了口粮和种子,其他的都会卖了换生活物资。
当粮食涨价的时候,百姓手里并没有什么粮食,大多粮食都集中到了粮商手里。
而等丰收的时候,粮价就会大跌,百姓依然赚不到什么钱。
所以所谓的盛世,百姓最多不会挨饿,要说生活的多么富裕,根本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