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工程:外骨骼普及计划(1 / 5)
时至今日,外骨骼已经是人们出行、工作必不可少的用品,它的普及率几乎和自行车差不多。
但是这项工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
就以外骨骼中比较常用的机械外骨骼举例、它的设计需要考虑各个领域人员的工作出行需要、还需要克服各种恶劣的自然条件,服役时还需要考虑售后、维护、相应的配套工作……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抗战期间,墨家的机械化部队受够了国内多样化的地形和稀烂的交通网络。这时的他们已经萌生出要制造机械外骨骼设备的念头。
墨家巨子在听取了各位提到的载重量大、施工能力强、适应地形复杂、加上装甲可以取代微型装甲车辆……等等意见,留下来这样的评价:
不如自行车
确实,在这个年代,复杂的机械外骨骼设备真的就不如最简单实用的自行车。
即便是有古人建造仿生兵器的先例,这仍然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特别是在维护和载重方面,并不实用的机械外骨骼被自行车薄纱。
于是,第一次机械外骨骼研发的进程被薄弱的社会生产能力所打断。
在建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机械外骨骼设备都只停留在ppt上边。
时间推进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疯狂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对于机械工业设备的要求逐步提升,对于狭小空间内施工和搬运的需求促进了外骨骼设备的发展。
这个时候,基于另一条科技树对于材料学的突破性研究,更加抗磨损,更加轻便的材料投入使用,使得这一种设计逐渐成为可能。
很快,工程用外骨骼设备投入使用。
随之而来的战争大大加速了外骨骼的普及,护国军士兵发现,在城市地区,能够掩护战友在房屋内部推进的改装民用外骨骼设备在复杂条件下作战时比需要掩护的装甲车辆更加好用。
强大的负重能力带来的就是离谱的火力和必要时靠谱的正面防护,提着高射机枪在破碎的城市废墟里冲锋的无赖战士给对方轻步兵的震撼可不是一点半点。
许多士兵都想尽办法找工人兄弟弄一件机械外骨骼设备,随着使用这种民间装备改造的士兵越来越多,军方甚至找了许多工人来专门负责机械外骨骼的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