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苏轼(四)(2 / 2)
“兄台,你并没有破坏大伙的心情,所以没必要自责。对于你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看,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都各有自己的归主,我们生存于这个世界,是要有希望,但不能奢望,如果不是属于自己的,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奢求强取。你仔细看看四周,江上吹起的清风,山间升起的明月,所有大自然的美好,都需要我们用耳细细地听,需要用眼睛认真地看,用心品味,风声就是动听的天籁,月光拥有缤纷的色彩——它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啊!它们是我跟你可以一起享用的无尽财富啊!”
不仅仅是吹洞箫的客人,其他客人听到了苏轼的话,都完全释然地笑了。心头的石头不仅仅落下了,而是终于消失得无影无踪!
看来,苏轼是真的放下了!一切都过去了!
一时间,苏轼摸不着头脑,面前眼花缭乱——
客人们怎么就争先恐后地洗起酒杯,还把它们排列得整整齐齐,又不知道从哪里拿出各种各样的菜肴。
似乎人手还有一壶酒的样子,而且都是西凤酒?
他们瞬间就把全部酒杯都斟满了,然后一哄而上地都举起了酒杯,纷纷向自己敬酒……
很快,菜肴被一扫而光,杯子盘子散落一地,场面不堪入目,简直就是一群“猪一样的队友”。
苏轼很是“无语”——他是人生第一次真的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痛快地喝,只是痛快地吃。
有那么一瞬间,他的心里闪过老师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等句子。
他并没发觉,自己的乐跟老师的“不知太守之乐其乐”的乐已然不同。
当他第二天醒来的时候,才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都相互依靠着,一直到天明!
编者按:
苏轼人生最大的转折点有4个:
公元161年,苏轼24岁,在欧阳修的推荐下,苏轼兄弟参加名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制科考试。苏轼被称为“百年第一”。
公元179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但上任才三个月,便遭遇“乌台诗案”,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
公元185年,本想选择常州作为终老之地的48岁的苏轼,命运偏偏让他东山再起,被调回京,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人。3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公元197年,苏轼被放逐到海南,在他的带领和治理下,“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