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实地调查(1 / 3)
姬长卿阻止了刘老头的行礼,而是问道:“此次灾情会导致粮食减产多少?”
刘老头种地多年,是一个庄稼老把势,与土地、庄稼打交道多年,只是看了看地里的秧苗,便能在心中估计了大概的数字。
“可能会减产四成,若是雨水还是这么多,只怕今年能收上来三成已是万幸。”
姬长卿点了点头,虽然自己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但这还是超过了他的预估。
面对反常的雨季,姬长卿只能问刘老头:“若是依照往年,七八月还会有大雨吗?”
“七月雨水最多,八月稍微少些,只是今秋的税赋……”
“东家!这不符合规矩……”
“刘伯,不必担心,今年税赋由我来承担,你们只管庄稼,若是今年还会有大雨,刘伯还得想想办法,尽量多产些粮食。”
粮食减产已成定局,当今的农作物并不像后世那般优良。
蜀中种植水稻已有多年,在不断的摸索中,古人对水稻的种植方式与技术有所认识与掌握,相应地,水稻产量及其品质也得以不断提升。水稻种植,增加了人类的食物品种,更重要的是,对区域的经济发展,以及人居聚落的形成与社会化形态的出现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蜀中各地,特别是成都平原,土肥水丰,非常适合包括水稻在内的多种农作物生长。
早在两汉时期,蜀地水稻种植已经非常普遍,平畴沃土、溪流如织的成都平原更是水稻的主要种植区。汉《扬子云集·益州牧箴》载:“梁州华阳,……有粳有稻。”
水稻种植,还需注重及时应令与因地制宜。辑录西汉著名农学家氾胜著述的《氾胜之书》载:“种稻,春冻解,耕反其土。种稻区不欲大,大则水深浅不适。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稻地美、用种亩四升。始种稻欲温,温者缺其塍,令水道相直;夏至后太热,令水道错。三月种粳稻,四月种秫稻。”东汉农学家崔寔《四民月令》中记载:五月,“是月也,可别稻及蓝,尽至后二十日止。霖雨将降,储米、穀、薪、炭,以备道路陷淖不通。”
粮食出自田地,故田地乃民安国治之本。为了表示对农事的重视,古时历代皇家会举行籍礼,即天子亲耕籍田的仪式。《汉书·文帝纪》:“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双流县的籍田镇,旧称籍田铺,为古陵州(今仁寿籍县治地,该地名即因蜀汉皇帝刘备亲耕籍田而有。宋《太平寰宇记》载:陵州籍县“沐马川,在州北一百二十五里,蜀先生于此置籍田,牧马于此江中,俗因名沐马川。”
姬长卿并未调查过当前的水稻品种,不过当前的水稻品种,抗旱抗涝性很差,产量很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