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制度决定国力(2 / 3)
辽太宗耶律德光在位时期,由于得到了燕云十六州,辽朝的势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譬如北方的后晋、后汉甚至南方的南唐,都一度向其主动“称臣”。
96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并逐渐实现了中原的大一统。雄心勃勃的太祖和太宗,力图恢复盛唐时期的疆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
不过,北宋的“进取心”势必与更北方的辽朝产生利益上的冲突。
因此,双方发生了一系列的军事冲突。如96年,契丹入侵棣州(治所位于今山东惠民县辛店乡先棣州村;969年,赵匡胤亲征北汉,辽朝出兵干预,分道来援,但均被宋军击溃。
979年,宋辽发生高梁河之战,宋军大败。太宗受箭伤,喜提“高粱河车神”“成就”;986年,宋太宗再次发动对辽战争,结果又被辽军大败于岐沟关。这两次战争对宋朝的震动非常大,进而埋下了宋朝各阶级对辽朝“恐惧与怨恨交加”的心理。
北宋建立以后,面临着一个和此前中原王朝截然不同的周边政治环境,即不得不同时面对辽(契丹和西夏的威胁。
辽朝给予北宋君臣刻骨铭心的屈辱,使得其自带的“天下中国”地位,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实际上,除了高梁河之战和岐沟关之战的狼狈外,辽朝直接“送给”北宋的屈辱,还有很多,首当其冲的,无疑是历史上著名“澶渊之盟”。
14年闰9月,契丹南侵,寇准建议宋真宗亲征。在北宋业已取得一定优势的前提下,双方于同年11月签订盟约。即“檀渊之盟”。
盟约议定,“宋岁遗辽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宋辽为兄弟之国;二国并不得于缘边开移河道,广浚壕堑。”就盟约内容而言,“宋岁遗辽银绢”的行为,无疑“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
此外庆历年间,契丹又再次南下,这一次辽朝大军兵临幽涿二州,意欲南下。次年3月,辽兴宗遣使萧英、刘六符二人出使北宋,旨在索取周世宗所取瓦桥关以南十县之地。北宋派富弼携国书赴辽交涉,最终以“增岁币十万两、绢十万匹”了结。
据北宋《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双方在讨论环节,辽兴宗提出,宋朝“须于誓书中加一‘献’字乃可”。
宋朝使臣富弼认为,“‘献’字乃下奉上之辞,非可施于敌国。况南朝为兄,岂有兄献于弟乎?”
辽兴宗丝毫不客气:“南朝以厚币遗我,是惧我也,‘献’字何惜?”
辽兴宗又后退一步,提出将‘献’改为‘纳’,富弼仍不同意,并在回国后提议朝廷不要答应辽朝的“无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