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机车壶(1 / 5)
一台六段式机械,一个技术人员把原矿紫砂泥送进入口,第一段的碾压机将送入的泥块碾压成长长的泥片,送入第二段切割机,切割刀在泥片条上切割出一个个圆形泥片,然后被送到第三段的一组半球的高分子材料模具上,对应每个半球,上方有个对应的高分子材料压头,把泥片压成一个个半球形,半球形的生胚被送到第四段的圆柱体的模具中,一个直径略小于圆柱体直径的滚压头探入圆柱中,转动之后将生胚滚压成圆柱形,圆柱形生胚再被送至第五段的成型模具中,一个纺锤形滚压头伸入模具中按照程序进行搪胚,然后一个个成型的生胚出现在输出端。
张厂长拿起一只身胚,仔细观察是否有瑕疵,这是一体成型的,自然没有底片衔接线,最后一段的成型模具内壁虽然用了精度极高的高表面能纳米材料,但依然有一道肉眼几乎看不出的模具线,人工明针可以处理,但恐怕人工处理出来的瑕疵会更大。这套机械的关键有两个,一个是将泥片分三段模具压制,这样在每一段的负载就被减轻,使得较硬较干的原矿紫砂也能被滚压成型;另一个关键就是成型模具的内壁和纺锤型滚压头表面的纳米材料,要足够硬,足够耐磨,足够的加工精度和足够的表面能。足够硬和耐磨能够降低与紫砂硅粒的磨损率,足够精度能将成型模具线直径降到15目以下,完全被砂感所掩盖,而表面能则能保障模具和滚压头不与紫砂胚体粘连而造成瑕疵。
“换个壶型,再做一组,”张厂长说到,技术人愿换掉了成型模具,一组电子设备用激光扫描了成型模具的内部三维数据,自动计算出泥量、半球胚直径高度和圆柱胚直径高度,机械在转动装置下进行调整,然后开始制造胚体。
“要是壶嘴和壶把都能自动化就好了。”张厂长看着手中几近完美的胚体,有点遗憾地说。
“技术上我们对于直流和壶把都有解决方案,但是对于两弯三弯流还没有办法。可能只能从产品设计上来弥补。比如直流和短嘴。”
“我只是这么感叹一下,”张厂长笑着说,“我们还是有部分人工的。能让我看看你们打算怎么做吗?”
“还没组装机器,不过我可以让你看看手工分段做。”技术员说。
说着,技术员拿了一块泥料,通过切割机,切成截面为正方形的一段段长泥条,技术员拿了一块长泥条,放入一个尺寸稍大的模具,模具安装到一个机床上,技术员手动转动车床,用一个钻头把泥条钻出一个孔来。技术员解释到:“钻头的形状可以调整,速度也可以调整,泥条尺寸和模具尺寸也可以调整。钻孔同时带有挤压的作用,使泥条内外部形状都符合模具和钻头的形状。”撤出钻头,又往孔里塞进一个和钻头一样大小的支撑模具,然后机床头换一个毛皮抛光头,内径与泥条的外径一样,手动转动机车进行打磨,转几下以后取出,再取出支撑模具,一个直流嘴就做好了。“一些材料可能还要换一下,基本算是模具法,但没有搪内壁的动作,还是以钻孔为主,挤压都是过程中自然产生的。”
“嗯嗯,可以,手动换成自动就可以了。”老张拿着直流嘴,仔细看了看,“其实跟手工也没啥区别。壶把的制作呢?”
“壶把制作调整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做一下,你看看原理。”技术员一样切割成长泥条,然后让泥条通过一个刀口,调整刀口的位置,车出一条各部位粗细不均匀的圆泥条,然后将泥条放入一个内部是软橡胶外部是硬塑料做成的节肢形模具,歪曲整个模具,然后打开,一个把就做好了。
“嗯嗯,居然用车一刀,不过车一刀只能做原型的呀。”老张说。
“这是我们要改进的地方,本质上这个过程是控制每一段的泥量,不用车一刀应该还能想出其他方法,我们有人提出做中空的把,这样我们就可以再把内部先搪胚,然后塑性。当然,这个中空其实是个很小的洞,主要是怕有洞会收缩不均匀,还要试验一下。”技术员回答。
“嗯嗯,也是个办法。我感觉如果是小孔的话,应该不会太大收缩形变,否则壶嘴就没办法做了。”老张回答道。
“我们又计划生产吗?”技术员问,“要是生产了,网络上可能要教壶友如何识别我们缺少手工痕迹了。”
“还会说我们形体呆板”,另一个技术员笑着说。
“我们本没有打算有手工痕迹,”张厂长说,“手工痕迹是好东西吗?接底线是好东西?接头线是好东西?泥门是好东西?推墙刮底太阳线是好东西?留着这些东西有啥用?我学做壶的时候,我师傅就是要我们把壶处理得越干净越好,我每次看到壶里面疙疙瘩瘩的就难受,现在机车壶能做干净了,外面干净,里面也干净,还能回过头去把它再搞脏?我们不冒充手工壶。我不敢说形上,就工上而言,我们的目标就是超过手工壶。”
“暂时不会投入生产,还有些准备工作要做,趁这机会多做些成型模具,不过三型机制壶该逐渐降价了,老板说该打自己的品牌了。”
有人在暗地里折腾,有人则在明面上折腾,这不,好奇猫又发博了,内容好像是配合张厂长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