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1 / 1)
隋唐时期,朝鲜半岛有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三足鼎立。高句丽势力最大,领土最广,与隋唐王朝有着长长的边界,一直与隋唐政权为敌,势同水火;新罗处于半岛中间地带,领土面积居第二,受高句丽常年打压,领土不断缩小,最后只剩下东边一块,成为半岛势力最弱小的国家。在唐初时期,新罗干脆向唐朝称臣,成为唐的藩属国;而百济处于半岛西部尾端,表面上首鼠两端,实际上暗中却是与高句丽联合,共抗唐朝。
一国要扩张发展,远交近攻,一直是冷兵器时代的政治策略。所以,百济要扩展领土,就要侵略新罗,联合高句丽是最好的策略。百济、高句丽从南、从北向处于中间的新罗攻击,新罗受到两国打压,便求助于庞然大物的唐帝国,于是当时在位的新罗王金春秋上表向李治求援,因为,李世民征高句丽的时候,百济横插一杠子,致使李世民饮恨而归,为了完成父业,超越父辈,李治等到苏定方西征归来,确定了东征计划。
苏定方完成洛阳献俘后,又跟随李治去了太原,太原乃龙兴之地,大唐的版图大幅度延伸了,李治得告慰先祖,再接再厉,便任命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大军十万人征讨百济。李治又以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率领新罗兵协同苏定方大军作战。
这次东征,是在春季。前车之鉴,后世之师。以往对朝鲜半岛用兵都被拖至冬季,不管是隋炀帝三次远征,还是李世民得远征均以失败告终,严寒是重要的因素。征东、西突厥都很顺利,突厥几乎没有城堡,只要敢拼敢杀即可。而高句丽、新罗、百济都是善于城建的国家,都极为善守,防守的那是密不透风,像一个乌龟壳一样,他们就会将战争拖至冬季,那东北的严寒,从当今抗美援朝的长津湖、水门桥等战役看,零下三四十度,没有供暖设备,冻伤冻死无数。苏定方作战最大的特点就是:“快”!百济和高句丽合伙赚了新罗三十三座城市,苏定方必须给他们当头一棒,这一棒子必须给他们打晕了,还必须在半年内就打晕了,因为半年以后就是冬季了,必须和时间赛跑。
怎么打仗?需要谋定而动。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要让其邦毁人擒。苏定方让萧嗣业去信东北的小师弟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请求协同营州都督程名振、左骁卫将军庞孝泰,敲打敲打不安分的高句丽,作两手准备,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是基本点,而中心就一个:直捣百济。让百济喊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让其哭爹叫娘,束手待毙。
直捣百济方针定下来以后,最为有效的跨海作战。如果说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有船尾舵和水密隔舱两种造船技术,都是不逊色于四大发明的先进技术,水密隔舱可是比西方早了千余年,船只也越造越大。三国时期,北魏为了消灭江东孙吴,在长江上造的巨舰能搭载二千余人,到唐朝时期,操驾之工数百,不啻载万。
坚船巨舰有了,可行船大江大河与行船海上可不是两回事,这人才难得,苏定方想找这样一位官员,可是翻遍了官吏的履历,最后,找到了一位失败者:刘仁轨。刘仁轨因为耿直清廉,遭到了李义府的嫉恨,被贬为青州刺史。当时东征百济的方针已经确定,苏定方跟随李治去了太原,刘仁轨奉命督海运。李义府为了抢功,强行督促刘仁轨出海,按照李义府的打算,刘仁轨成功了,自己就立功了,刘仁轨失败了,则反咬一口。结果是,刘仁轨的船队在途中遇到暴风雨,死伤惨重,被迫返航。李治派监察御史袁异式调查,李义府反咬一口,力荐李治:“刘仁轨擅作主张,出师不利,不斩此人,无法向百姓交代。”我们会发现,小人说话总是站在道德高处,反对西征则以国运说事,构陷则以百姓说事。这时候还好有中书舍人源直心仗义执言:“海风暴起,非人力所能预料,岂可怪罪刘将军乎?”李治心想:尚未开战,就斩杀已方官员,于战不祥。刘仁轨便没有被斩首,就地免了职。苏定方找到刘仁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刘仁轨也知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便以布衣身份随军。当然,李义府也没有放弃继续陷害刘仁轨,找到刘仁愿,暗示找一个借口把刘仁轨办理了,刘仁愿不愿意充当刽子手,便以“苏定方严于治军,严禁夹带私人报复”予以回复,李义府也就无可奈何,因为这次东征,与苏定方关系闹得很僵的王文度,苏定方也既往不咎,带在身边,用佛经上的一句话说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苏定方的军队,将士用命,得以死力。对于苏定方,李义府是不敢直面其虎威的。